其严重,主观恶性极深,人身危险性极大,依法应当予以严惩。
宣判后,刘涌被立即押赴刑场执行注射死刑。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“黑帮教父”,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。
在被执行死刑前,刘涌与家人进行了最后的告别。他表情镇静,没有丝毫悔意。这个曾经在审阳一手遮天的黑老大,最终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。
六、罪恶剖析:刘涌的犯罪心理与性格特征
6.1 暴力倾向:从“小霸王”到“黑老大”的心理演变
刘涌的暴力倾向源于他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。作为家中的独子,他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溺爱,养成了骄横跋扈、目中无人的性格。这种性格缺陷使他在面对冲突时,习惯于用暴力解决问题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刘涌的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。初中时期,他就经常与同学发生肢体冲突,甚至将人打进医院。在他看来,暴力是获取尊重和地位的有效手段。
“他十分讨厌这一眼望得到头的人生。与他们背道而驰,他从小好斗,上小学时几乎每天都与同学发生口角,经常受到父母和老师的责备,却都对他无可奈何。”一位知情人描述道。
在部队服役期间,刘涌的暴力倾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,但并未彻底改变。退伍后,他很快又恢复了以前的行为模式,并将暴力手段运用到商业竞争中。
犯罪学专家分析,刘涌的暴力行为是一种典型的“地痞本性”表现。即使成为了“老大”,他仍然喜欢亲自参与暴力犯罪,这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暴力的依赖和迷恋。
6.2 权力欲望:从“保护伞”到政治身份的心理需求
刘涌对权力的渴望源于他对社会地位的追求。他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有钱的商人,而是希望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。
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刘涌精心编织了一张庞大的“保护伞”网络。他通过贿赂、攀附等手段,与政府官员、司法人员建立了密切关系。这些关系不仅保护他免受法律制裁,还为他提供了商业上的便利。
刘涌对权力的追求还体现在他对政治身份的渴望上。他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了审阳市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等政治头衔。这些头衔不仅提升了他的社会地位,还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政治资源。
“他的名片上,印着十个头衔,而排在第一个的就是人大代表。这是他最为看重的一个头衔。”一位记者观察到。
在刘涌看来,政治身份是他“洗白”的重要标志,也是他获取更多权力和资源的重要途径。他曾首言不讳地说:“我想当人大代表,是为了有政治生命,提高政治地位。”
6.3 控制欲与支配欲:“教父”心态的形成
随着财富和权力的增长,刘涌的控制欲和支配欲也越来越强。他不仅希望控制自己的商业帝国,还希望控制整个审阳的商业环境和社会秩序。
刘涌的控制欲体现在他对竞争对手的打压上。他通过暴力手段垄断市场,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商业地位。任何敢于与他竞争的人,都会遭到他的打击报复。
“他利用自己在地痞流氓中间的‘人脉’,唆使他们去威胁恐吓自己的竞争对手,看到谁生意好就去破坏捣乱,这样一来,只要是刘涌开超市的地头,其他人都避之唯恐不及,就这样,他逐渐成了行业老大。”一位知情人描述道。
刘涌的支配欲还体现在他对他人的态度上。他喜欢在强势人物面前逞强,以此证明自己的“江湖地位”。例如,他当众扇刘德华耳光,就是这种心理的典型表现。
刘涌一首对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崇拜有加,他似乎总有一种潜意识,就是在强势人物面前逞强才有做江湖大佬的快感。
6.4 犯罪心理学视角:“教父”心理的深层解析
从犯罪心理学角度看,刘涌的犯罪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首先,家庭环境是刘涌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。父母的溺爱和疏于管教,使他从小就缺乏规则意识和道德约束。父亲作为法院干部,不仅没有阻止儿子的犯罪行为,反而利用自己的关系为儿子提供保护,这进一步强化了刘涌的侥幸心理和特权意识。
其次,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。90年代初期,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,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利用暴力手段获取经济利益的现象。刘涌敏锐地抓住了这一“机会”,将暴力与商业结合起来,形成了自己的“商业模式”。
第三,刘涌的犯罪心理还受到了他个人经历的影响。1984年的见义勇为行为,使他获得了富商的赏识和